百度 据联合国的数据显示,印度女性的生存环境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倒数第四,仅优于阿富汗、刚果和巴基斯坦。
格斗擂台上,那个身高1.32米的金属身影猛地腾空,一记凌厉的回旋踢,紧接着,重心不稳,“嘭”地摔倒在地。人群里瞬间响起一片惊呼。但不过几秒,它竟自己撑着地面,晃晃悠悠又站了起来,重新摆出战斗姿态。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,就这样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展台上演绎着“武林争霸”,引得围观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,掌声和惊叹此起彼伏。
站在人墙外,我忽然有种感觉: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真的被机器人“占领”了。
这不是错觉。展馆里,3000多项前沿展品争相亮相,其中光是智能机器人就有60多款。从去年只有18家机器人企业参展,到今年超过80家具身智能企业亮相,机器人的身影无处不在。
它们或打着鼓点跳舞,或在模拟仓库里搬运分拣,或一丝不苟地制作冰淇淋,甚至与好奇的观众对弈下棋。超7万平方米的展馆空间内,具身智能的浪潮在全场翻涌。
走进H3馆,这里是本届大会机器人的大本营,不仅有上海智元机器人、宇树科技、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、云深处科技等明星企业,还有多家专注机械手、机械臂、机器人关节、传感器等零配件供应商。
一个直观的感受是,眼前的机器人们动作明显更精细,也更有“分寸感”了。它们不再莽撞,而是能稳稳地拈起鸡蛋放入托盘,能小心地操作不捏碎纸杯。
千寻智能的展台上,一个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叠着衣服。两条机械手臂将T恤在台面铺平,然后各自捏住衣服一侧的上下两端,再一个巧劲把外侧的袖子叠进来,动作流畅丝滑。
更让我意外的是它的“应变能力”:如果衣服铺得太远,它会自己把衣服拉近再叠;如果一边的“手”没捏牢,另一只“手”会停下来,等一等它的“伙伴”……
这种“应变能力”,成了今年不少展商乐于展示的亮点。有些展台的工作人员甚至会主动邀请观众:“来,给它‘使个绊子’试试!”欢迎“添乱”的背后,是机器人“大脑”实实在在的升级。
“前些年,机器人大多靠预设程序驱动,稍微超出设定范围的动作就做不来。”一位从事具身智能工作的观众告诉我,“但这一年多,具身智能领域,尤其是机器人产业,纷纷用上了大模型。各种开源、自研的VLA(视觉-语言-动作)模型,让机器人们有了更聪明的眼睛、大脑和手,学习能力一下子爆发了。”
在自变量机器人的展台,一款机器人正为观众制作香包。工作人员指着偶尔会“停顿”一下的机械臂说:“它‘思考’的时候,其实是背后的大模型在驱动。现在这款机器人通过看视频就能学新技能,这种‘类人’的学习能力,是革命性的变化。”
“业内把AI智能水平分成了6级,最高级就是所谓的AGI(通用人工智能)。”一位千寻智能的技术负责人说,“现在大部分机器人还处于1到2级的水平。但我觉得,也许再等个5到10年,AGI就能实现,让机器人帮忙洗衣做饭的未来指日可待。”
聚焦具身智能的企业大多很年轻,有的甚至刚成立一年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提到,今年上半年,整个中国智能机器人相关行业的增长“至少在50%到100%”,发展快得惊人,“几乎每天都有一款新的机器人发布”。
一位曾参观过世界多个人工智能相关展会的博主告诉我,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机器人展厅,更像一个来自未来的“赛博城市”。从电力巡检的机器狗,到火场救援的消防机器人;从擂台赛上的机器拳击手,到超市里的机器收银员。在这里,你甚至可以让机器人给你做理疗康复,陪你打麻将,一起唱歌跳舞……
“前几年看展,好多还是PPT和概念图。”这位博主感叹,“今年不同了,看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和落地的技术。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正在变成现实。”
数月前,网络上时常会有关于机器人训练时“闯祸”的段子,被人们调侃“家里不乱的可以买一个回去添乱”。但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,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让人们看到它们的成长。
中国信通院发布的《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(2024年)》预计,2040年到2045年,人形机器人实现工业场景和服务场景规模应用,整机市场规模达到约5千亿元至1万亿元。
结合中国强大的产业链、制造能力和丰富的应用场景,我们可以期待,5到10年后,当运动控制和情感交互技术更加成熟,可靠又实用的智能机器人走进寻常百姓家并非遥不可及。 (程思琪)